玉安宁

第一章 仁义礼智信的玉家(已修改)(1 / 2)

尚书府的大门开的很早,吏部尚书玉老爷子最近公事繁忙,丑时就出门去了皇城。偌大的尚书府喧闹了一阵子随即又归入宁静,直到太阳露出地平线才渐渐又苏醒过来。

尚书府的西南角有一处致的院落,那里住的是堂少爷玉智文一家。当那东升的旭日照耀到满是修竹的院落的时候,玉智文夫妇已经端坐在花厅等着孩子们来请安了。

一如既往,先进来的是儿子玉信玖。半大的小子风风火火的闯进来,随即一个跨步上前跪倒磕头:“孩儿给父亲大人、母亲大人请安。”

含笑看着爱子的玉夫人安氏瞥见丈夫微微蹙起的眉头,抢先应声:“小九快起来,地上凉。莫不是一起身就过来了?元叔,小九用过早饭了吗?”

跟在玉信玖身后的中年大叔站在门口躬身回答:“回少夫人,九哥儿洗漱了就过来了,说是不能让少爷少夫人久等。”

安氏拉起儿子,欣喜的拍拍他的手,转过身对丈夫笑:“小九真的长大了,知道心疼爹娘了。要不今儿就让小九陪安宁一起吃,用了膳再去学堂不迟。”

玉智文斜了一眼站着还动来动去的儿子,微微颔首,算是同意了妻子的提议,放过了得了少儿多动症的长子。看见老爹眉头舒展开来,知道逃过一劫的玉信玖悄悄松了口气,但那眼珠子又开始滴溜溜的乱转,一看就知道又开始想鬼主意了。

门外的脚步声渐渐清晰,僵着一张脸的中年妇女抱着一个睡眼惺忪的女童出现在了众人面前。跨过门槛,老妈子放下女童给玉智文夫妻行礼,然后退到门口,和那位元叔各据一边开始眼观鼻鼻观心。只有三四岁的女童在失去依靠后迅速自己站稳,揉揉眼睛,看看上坐的父母,跪下磕头“安宁给父亲大人、母亲大人请安。还有,哥哥早上好!”

玉夫人安氏听着小人儿甜软的声音早就笑开了花,一把把女童搂在怀里亲了又亲“早上天气凉,过来怎么不把披风披上。万一要是着了凉,到时候可不许嫌药苦。”

安宁咧着小嘴笑“娘亲,湘嬷嬷有给我穿夹袄,在里面。所以一点都不冷的。”

安氏看看女儿身上的桃红色夹袄,感激的望着僵着脸的老妈子“湘姨,还是您细心,安宁多亏有您照顾。”

僵着脸的老妈子一板一眼的答道“不敢当少夫人的谢,这是老身应该做的。”中年妇女投向安宁的眼神多了一丝柔和。

玉智文笑着起身接过妻子怀中的女儿,嘴道:“夫人,湘姨,孩子们该用早膳了。一会儿还要去给叔父婶娘请安。”

安氏点头,吩咐丫鬟摆上膳食,一家人开始了温馨的早餐。

趁着玉智文一家吃饭的空当,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幸福的一家子。话说“玉”这个姓在大梁帝国也是有名的大姓。玉氏老祖宗当年追随太祖皇帝打天下,等到功成封赏的时候玉氏老祖宗自然也是收获不菲,不仅被封为国公还执掌中书省,晚年更是成为太子太傅,教导辅佐了太宗皇帝。自然玉氏一门的荣耀也在太宗朝达到了巅峰。但玉氏老祖宗不愧是当年太祖皇帝也要时常问策的绝代人物,诸多玉氏子孙欣喜家族的繁盛的时候,他早就看破了玉氏一族繁华下的危机。

为了家族的延续,老祖宗激流勇退,带着族人回到了家乡河东道的洪桐县(今山西省洪桐县),京城就留下了在朝为官的大儿子。全面退出官场的老祖宗给后人立下了规矩,玉氏的后人要进入官场必须通过科举,不允许走别的路。且从孙子辈开始取名须用他亲自定下的新的排行“仁义礼智信”。而后为了让后人不忘居安思危的家训,老祖宗只传下了五代的排行,也就是说如果玉氏后人不争气,那么玉氏有可能就只有五代的传承或者连五代都没有。

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