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七情六欲

第 22章(1 / 2)

满了谜语的街道上,默默地倾听着暮色中颤动着的清真寺钟声和穆斯林们的集体晚祷声,感受着千百年来无数文明的产生、毁灭以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同样辉煌、悲哀的命运……未来的艺术家们沉醉了,他们富于想象的心灵飞翔到了远方,他们似乎同梅一起陪伴着钟声在寺庙、废墟、帐篷、古堡间踯躅……他们多少有点妒忌,妒忌梅的浪漫和妒忌梅的独特,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窥见梅内心中那无边无际的黑暗,梅也是在逃亡,是对他内心的逃亡,是对他自己的逃亡!

1988,1989,上海无以计数的优秀、准优秀或不那么优秀的青春男女都纷纷投入了出国大潮中,到美国去,到日本去,到澳大利亚去,到新西兰去,到南美洲去,到土尔其乃至到以色列去,到一切可以实现自己求学、发财、生活梦想的国土上去!

大众传媒在始而厌恶、继之冷漠以后,现在开始热情洋溢地鼓吹起第五代留学生的产生,并挺有把握地断言东京、纽约、悉尼将成为中华民族新精神的锻造台。但它们全都忽视了这股狂潮背后的真实情感:渴望逃避!是对拥挤的空间、肮脏的街道和贫穷的生活逃避,是对不幸的遭遇、黑暗的昔日和忍无可忍的现实逃避!

接着将要进行对梅和谢的叙述。其实,无论从个人经历还是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、价值观念来看,他们都不相似;他们也从不相识,在未来的日子里更无可能相遇,然而,在1988年和1989年他们两人表现的“逃亡”的心理,让他们两人具有了某种超空间、超时间的紧密关系。

梅的故事从他25岁开始,在这之前的梅对读者只具有次要的意义。

25岁,即1969年,梅告别了他的〃战友们〃、告别了曾与他朝夕相处的鱼雷快艇,走进上海西部的s厂。

其时的s厂一派弥漫的硝烟、遍地连天的烽火。两支不同的〃造反大军〃正将s厂折腾得气息奄奄,双方都急于证明只有自己才是“太阳子孙”,自己伟大的祖上既没有出过保长也没出过恶霸,倒是和闯王、太平军、义和团一脉相联。与此同时,伟大舵手的指示已经到来,与中国各地武斗剧烈的地方一样,s厂成立新的领导班子刻不容缓。在这种背景下,与两支“造反大军”均无任何瓜葛的梅被双方接受进入了新的领导班子,应该说梅机遇不错。

随后是漫长的十六年生涯。

几度春秋几度风雨,梅几乎将s厂的各科室都转遍了,但唯独一件事情没有任何的变化,他依然只是一个科长,十六年如一日的科长。钟摆似乎停止摆动,但梅不抱怨不焦虑不着忙,他这人素来自信且极有忍耐力,该来的总会来,不该来的抢也抢不来,别人咋咋唬唬地“大造房子”,梅却不慌不忙地打着地基。

这时期,梅读了两个大学,一个“工大”自动控制系,一个“部大”马列专业,他让自己具备了共和国干部的最佳主体条件:又红又专。此外,梅扶危济困、乐善好施,充分地做到了当年水泊梁山汉子们的高尚境界:某科长的儿子想进s厂技校,但考分不够,某科长与梅闲谈中聊起此事,梅二话不说,与劳资料〃战友〃一讲,绿灯放行;某女工身怀六甲,找上梅想调一个轻松一点的活儿,尽管这个女工与梅可以说毫不相干,尽管梅对这个颇有姿色的女工没有想法,但梅依然点点头,让女工从那个始终有些阴暗的车床边解放了出来;某青年颇有才华,但是编制问题始终作梗,“以工代干”了三年仍没有方向,该青年听了有关梅的传说,鼓足勇气找上了梅,梅微笑了下,十分钟之后便解决了三年没有解决的这个棘手问题。

梅在s厂决非没有敌手……因政见、因脾性、因文化背景、因各种莫名其妙的感情等等而产生的敌手……但显而易见的是他赢得了极多的朋友,人们普遍地感到他讲信义、有魄力、富于人情味,人们尤其难忘梅在他人有求于他时的那种非功利潇洒:对男人他不推敲你的职位高低,对女人他不挑剔你的五官排列,除非办不了的事,否则办完便拉倒,曾给多少人多少好处他很快便忘记了,至少是装作忘记了。

1986年,梅42岁之际。与梅一同进入s厂的鱼雷快艇上的〃战友们”已纷纷占据了s厂的要害岗位:举凡干部、政宣、劳资、生产、工艺、技术、开发、外贸、财务、供应、设计、后勤各科室以及党办、厂办都有他们闪动的身影,他们之间无需多说什么,仅凭一个手势、一个眼神便能相互沟通,他们心照不宣地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,旗手就是梅。

太阳底下的逃亡(2)

这时原任厂长上调公司,s厂最大的肥缺等待着它的幸运者。不少野心勃勃的汉子在s厂蠢蠢欲动,期待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头上,梅则显得泰然自如,有关他的神话在s厂甚嚣尘上。

牌摊开了,梅成了厂长。选择无疑是正确的,在s厂没有比梅更为合适的人选,十六年之后,这个鱼雷发射手终于能够发射他个人的抱负之雷,他迎来了自己的新纪元。

和梅恰恰相反,谢的故事得从其孩童时代讲起,因为他后来的人生历程与此密切相关,某种意义上,他一生都没有走出童年的阴影。

1952年一个严寒的早晨,谢诞生在南中国一座戒备森严的兵营里。谢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古典风范的美女,同时也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无情的布尔什维克。理智、冷静、利落构成了她基本的风格。谢的父亲则是一个党的艺术史专家,他冲动、任性、略微有点傲慢,但又才气横溢、生气勃勃。当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了结晶之后,他俩却在观念、趣味、个性等等方面产生了比较剧烈的冲突,这冲突最终以男方爱上一个颇有才情的女医生另组家庭而告结束。

().

三岁的谢和母亲住在了上海的高干住宅区。在谢的童年记忆中,那里有着一间间高大、阴沉的房子,高高的天花板上布满了古怪的花纹,潮湿的墙壁充满寒意,母亲威严的声音总是从远处缓缓传来,而窗外,则有着浓密的树叶,是一片又一片的浓密树叶……

这一切—父亲的离去、房屋的压抑—在谢的心灵里注入了什么东西没法说清,但谢从小就显得格外敏感、胆怯同时又十分多情。

岁月在悄悄流逝,谢像平原上的小树慢慢地成长了起来,母亲惊奇地发现谢爱上了她昔日丈夫钟情的艺术事业,谢思考的神情也极似他的父亲,谢心里在怎么想呢?母亲无法知道,但那似乎也是令人不安的。

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